
關於一凡廳
「一凡廳」 要傳遞的概念是一個心靈角落,一個可以看見心靈曙光的那個所在。
有時你也可以在音樂廳或咖啡廳裡,找到那個角落裡的「一凡廳」 。
一凡廳的心琴故事
「一凡廳」 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心靈運動主題音樂廳。
2018年母親節,「一凡廳」誕生了。 -創立「一個人的音樂廳」
2019年母親節,「一凡廳」的夥伴終於出聲了。 -創立「一凡心識內樂團」
2019年夏天, 「一凡廳」辦策展。一個人的識界旅行,遇見巴哈經驗。-出版「凝識特展」概念專輯-一個人的巴哈
2020年夏天,「一凡廳」想出走。-「躍動的城市」
2021年春天,「一凡廳」想跳舞。-「獨奏家的心象舞」
2021年秋天, 「一凡廳」想變成大家的音樂廳。-「隱藏在社區藥局的音樂廳」
2022年,「一凡廳」創作「沉浸式多感官互動參與」音樂體驗。-優化「心靈社區」的生活美學。
2023年,「一凡廳」策劃執行「藝術療癒、文化近用」系列活動。
2024年,「一凡廳」策劃「植、彩、拾、間-藝術療癒」12場系列活動。
2025年,「一凡廳」創立「樂獨書店」。即將登場!
「一凡廳」 ,是一個可以閉著眼睛閱讀的地方,更是一個讓你「用音樂,閱讀自己」的「 心琴圖書館」 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2018年母親節,「一凡廳」誕生了。
「一凡廳」 由留奧鋼琴家周美君所創立。她是迎接每一道曙光的台東人。 追樂之路, 從台灣的後山到阿爾卑斯山, 從不凡到一凡,從外求到內求,最後在探索心靈的後山淨土,發現一條靜謐的光道-那是回歸生命始點的一條衷心之道。會選在母親節當發聲這個概念,有個特別的意涵,它似乎是一種發想的"誕生",抑或說是一種覺醒後的"重生"。感謝賜予生命第一份自由與寧靜的母親。
創辦人周美君發現,生命其實是一場「臍帶」的變相旅程,從「 母體的臍帶」 到「 師長的期待」,再到經營婚姻裡的「 款待伴侶」 ,走在由愛而生的「岔路」上,讓她一路上思考著到底何時,才能好好愛自己與「善待自己」 呢? 她開始練習單純的「等待」 ,並卸下承擔他人「期待」 的負擔,致力於尋找回歸生命初始的途徑,期望用聆賞樂音,倡導發起一場身體內的「溫柔革命」,分享在身體裡觀享聆聽的療癒概念。人,外在是個「個體」,內在是個「群體」。「一凡廳」看似「一個人的音樂廳」 ,也是一個「等一個人的音樂廳」,也就是讓多面向 、多聲道的自己,享受片刻的寧靜,體驗一場「單獨而不孤獨」的概念空間。同時,她在臉書開辦音樂分享系列活動-[五夜十點聚場] - 回歸生命的始點。用每個星期五的晚上10:00,一首曲子,一篇短文,希望能用音樂代謝聆賞者一週的情緒脂肪。期待能讓那一直蠢蠢欲動,不斷需要燃燒的熱情,緩和下來,並且降到可以跟自己擁抱的溫度。將熱情化為溫情,也讓那獨自面對漫漫長夜,即將失溫的靈魂,感受到一絲暖意,有機會再次一覺醒來,品嘗存在的喜悅經驗。
2019年母親節,「一凡廳」的夥伴終於出聲了。
「一凡廳」 背後的執行團隊是「一凡心識內樂團」
。
這是「 成為一個人」 的概念樂團,團名原意是:成為單一、平凡,傾聽心的聲音,就能發現意識內部裡,其實是個交響樂團。若能讓每個聲部都能達成互相傾聽與接納和解,就能當自己生命中的指揮家。
2019年夏天, 「一凡廳」辦策展,一個人的識界旅行,遇見巴哈經驗。
2019一個人的「
識」
界旅行,是通往心靈深處的漂流經驗,也是凝聚內在意志的迷幻力量。
從巴哈的作品中,誘引出孤獨的靈魂被觸動的渴望,走進一個沒有時間概念的流動空間,觀聽所有的發生,探索一場【BACH Experience巴哈經驗】的內在識覺覺醒與行動智慧。
一凡廳的【BACH巴哈經驗】:
B-Being 如其所是的存在
A-Awakening 內在覺醒
C-Creativity 創意之始
H-Harmony 腦心和諧
2020年夏天,「一凡廳」想出走。
「一凡廳」以城市客廳的概念出走,旅行於花東的校園與文創園區。
創作「你來-我在」,【你來-回到你來的地方/我在-那裡我一直都在。】。沉浸式美聲音樂劇場+隱喻式獨奏內在聚場=心識生活美學的極致展現。 概念主要是陪伴每個「心」旅人的日常,收錄從一天的甦醒,到深夜醒覺的內在自我探詢對話。我是誰?我在哪?「那裡」似乎是一個無形的誘引,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出走,而每次的出走,都是為了要尋找那生命樂音的「還原記號」。這個音樂聚,讓我們一起等一個人,看看等到的一個人,是那個「他」,還是「她」?抑或是那個「單獨而不孤獨」的自己。
2021年春天,「一凡廳」想跳舞。
「一凡廳」受國際藝術大師梁奕焚邀請,在臺東美術館設計一系列的音樂會, 在大師為期一個月的30 年回顧展期間, 用音樂帶領民眾在美術館聆賞一場與黑美人共舞的觀聽饗宴。一凡廳設計籌畫與大師畫作「黑美人青春之舞」相呼應的 「獨奏家的心象舞」音樂會,將「黑美人」 想像成我們一生中最忠實的舞伴 -「 影子」。與影子共舞,跳出愛靜默,但不寂寞的一凡廳之舞。
2021年秋天, 「一凡廳」想變成大家的音樂廳。
2021年母親節後,全台就開始經歷三級警戒的嚴峻時期。許多活動都轉為線上進行,線上的售票活動與課程,反而蓬勃發展。卻在這個時候,一凡廳反而大膽的逆向思考,決定要建置一個實體的「一凡廳」。「一凡廳」是一個用耳朵閱讀的概念空間。以往都是以虛擬空間的方式,在網路抒發心聲。現在開始,這裡將從一個人的發聲練習場域,分享出來給社區民眾,成為一個共享的「社區音樂廳」。讓需要有空間發揮自己所長的朋友們,也能有自己的展演舞臺。
後疫情時代的心識界,您會怎麼看待「社區生態」與「醫藝共融」?
人與人的距離,在這後疫情時代, 不再只是1.5米的社交距離,而是經過疫情,更凸顯出「家人」與「人家」的 距離,「孤獨」與「單獨」的距離。有感「後疫情時代的身心安頓」是當前最重要的議題,「 一凡廳」 將表演藝術延伸創作跨界、跨類別的「心社區的藝術照護美學實踐」,用藝術陪伴,喚起社區民眾意識到藝術即生活,深刻的聆賞經驗,能夠誘發內在的觀看品質,讓民眾能藉由藝術的輔佐,可以勇敢且更深層地覺察自身的內在對話,誠實回應生命的每一個發生,接納自己,與自己和解。內心自在舒坦,身體就能健康有活力。一個好的社造,應該可以嘗試先從內在社區開始佈展。可以藉由聆賞,隨著每個音符,引領聽眾走進內心,陪伴每一個人走過一段「寧靜」革命。並在藝術家堅毅的情感表達中,找到內在支持且向上發芽的力量。
「一凡廳」的位置非常特殊,是與一間在地經營19年,且曾從事偏鄉居家醫療服務的社區藥局,共用占地約150坪的友善空間,也是國內首創有「表演藝術空間」與「社區藥局」共用平台,並聯合創作身心美學的提案合作。在多年從事偏鄉送藥的服務經驗中,體悟到送藥到個案的家,其實不難;困難的是,要如何才能走進個案的「心家」,才是更應該要努力著手的「預防醫療」。因此,藥師與樂師一同發想創作促進「心靈文化衛生」議題的社區營造。並以這個共用空間,作為「藥治人身、樂治人心」概念式的社區友善據點,舉辦「廳堂講藝」系列醫療與音樂講座,邀請醫師、音樂演奏家與民眾近距離對話,讓民眾除了用藥安全外,更能了解到「疾病」 與 「寂病」的 關係。情緒的毒,身體知道。希望借助藝術的力量,探照內在的光,陪伴民眾找到心念的自癒力·。
「一凡廳」 擁有國家音樂廳等級的最大型演奏會用平台鋼琴YAMAHA CF,與專業錄音設備。2021年八月底開始進行修繕擴大原本空間,使其成為30-50人的「社區音樂廳」 、「藝術走廊」與「社區客廳」,平日除了星期二與星期五上午,作為「 詠康巷弄長照站」的 據點外,也希望將其他的時間,開辦講座式音樂會,提供社區民眾有近距離參與藝術的機會,並藉由聆賞經驗的改變,提升民眾對藝術欣賞的動機,讓這一個社區友善空間,作為「 優化生活產業的平台」 ,讓更多的 「 職人」 與「 素人」 ,能夠在這個平台,分享音樂藝術的美好。
「一凡廳」 期許用樂音拉近彼此的距離,移動每一個人對傳統場域名稱的既定概念。讓「藥局」不只是「藥局」,「音樂廳」不只是「音樂廳」。讓共享空間的跨領域與跨界合作,顛覆一般民眾的所有想像。
假使,身體是一座美術館,處方箋是一幅幅的畫作,你會如何為你的作品解碼,為無聲的疾病發聲?
後疫情時代的心照護美學台東經驗,111年2 月28日開始社區藥局的發聲練習。為無聲的疾病,勇敢發聲。為禁聲的寂病,抒發心聲。在心靈社區裡,沒有人是局外人。「寂病」與「疾病」的虛實照映,就是單獨的生命經驗。讓社區藥局裡的音樂廳,陪民眾用音樂,閱讀自己。藉由藝術療癒,改變一個聆賞的習慣,訂閱一個完好的自己。
健康的身體+1、臣服的腦與心+1,昇華的靈性+1。111年的身心靈美學的活化與實踐藝術,從落實「社會處方箋」的運用開始,希望藉由「處方箋的伴讀計畫」,陪伴民眾找到自己生命的主題曲。
讓社區音樂廳成為一道風景、一首詩,一首首傳唱的生命故事。
2022年,「一凡廳」創作「沉浸式多感官互動參與」音樂體驗,優化「心靈社區」的生活美學。
為落實文化部「文化近用」的藝文推廣與優化偏鄉弱勢族群的「生活美學體驗」與「提升藝文參與」,「一凡廳」打破傳統聆賞古典樂音的「空間與方式」的既定概念,用多感官體驗,分享一種在「城市客廳」的共融經驗。設計串連表演藝術家主動走入社區部落生活,創作優雅且平易近人的美學體驗分享,提升心靈質地,讓更多人能藉由音樂聆賞,放鬆身心,啟動正能量。
同時藉由專業講師與音樂家面對面的互動式演出,讓觀眾在現場體驗沉浸式的感動,真正達到音樂與心靈的對話,獲得美感性靈的昇華與享受藝術的喜樂。讓參與音樂體驗會的民眾,先沉浸在視覺的概念中,慢慢體驗出進入樂音所要聆賞的音樂內涵表述,進而讓音樂會的導聆設計,多一份由外在「五感經驗」,轉化到「內在識覺」的觀看與聆賞,實踐用文化來優化社區生活美學的理想。
2023年,「一凡廳」策劃執行「藝術療癒、文化近用」系列活動。
為縮短城鄉文化落差,讓優質的藝文活動能在台東社區街角常態展演運行,「一凡廳」多年在台東當地的推廣藝文的經驗,運用展演藝術,結合在地特色,「台東土很黏」、「台東天好藍」、「台東夢很美」,開發屬於東台灣的一套【音樂藝術療癒體驗】 。近年來,受到各界的關注與報導。
為了讓藝文活動不單只在藝術殿堂舉行,規劃以多元協力方式執行,結合在地公私部門、社福長照體系、社區培力系統、偏鄉學校與藝文工作者,以「參與式共融體驗及分享」、「跨齡、跨障別、跨域共學」及「偏鄉參與」的計畫主題,交織設計多元豐富的音樂藝術療癒活動,藉由友善與優質藝文活動,降低民眾文化参與門檻與限制,提高參與文化活動的意願。此外,也運用古典、經典音樂、台灣藝術歌曲、當代原創音樂及表演等藝術為基礎,結合「藝術治療師」與「諮商心理師」建構「多元文化參與共融之心靈藝術」主題活動,以藝術力量融合「療癒體驗」,主動參與關懷不同地區、不同年齡層、不同語言族群及身心障礙之民眾,推動發展多元共融與各族群平權参興。
「一凡廳」將「藝術療癒」成為推廣「預防醫療」的前奏曲,提升偏鄉生活品質,將藝術帶來的正向能量,注入台東偏遠鄉村、鄰里、社區及部落,縮短地區內藝文里程及文化落差。並藉由讓藝文走入校園,引導創作療癒藝術的培力訓練,讓藝術創作多一分鄉土關懷與開發療癒產業鏈。除了藉以培植藝文人口,同時更妥善運用與強化偏鄉文化資源,落實文化近用政策。
2024年,「一凡廳」策劃「植、彩、拾、間-藝術療癒」12場系列活動.
設計以「音樂」為主體來延伸媒合相關題材的「藝術療癒」創作,因為「聽覺」是最能連結生命最初始的那份【內在意識】,藉由耳朵聽見的外在聲音,潛入轉化成傾聽內在無垠的意識界。「聲音」的藝術涵蓋「有聲」與「無聲」 ,藉由有樂聲的音樂情感流露,並在「休止符」的瞬間片刻,覺察有如「止息」般的「觀聽經驗」,是一份「超專注」與「誠實傾聽」的體驗,這樣的現場凝聚力,將會深刻打動到每個情感「固化」或「無力」自我面對的觀眾,讓這樣的藝術情感張力的表達,輔助參與者走進自我內在,面對並覺察,進而修復壓力過勞的自己,達到藝術療癒的呈現與意義。
2024「藝術療癒」概念從核心的「身、心、靈」三部曲,延伸設計出「植、彩、拾、間」四種型態的療癒創作,分別為「植栽藝術療癒的苗、彩繪生命彩虹的真、拾悟內在核心的覺、間奏靈魂樂段的醒」。再以【彩虹與生命樹】的心理支持為基底,延伸出活動內容的主視覺設計。今年藝術療癒 「植、彩、拾、間」 的主題經驗,是將「一凡廳」多年在台東推廣藝術療癒所策畫的 「心靈照護美學經驗四部曲」中,核心概念的延伸發展再創作的療癒心體驗。在藝術療癒的參與體驗中,最重要的啟發是能藉由藝術媒材引導,傾聽回歸本身,如實觀看本然的生活樣貌,由內而外,觸發內在對話,扎根生活的「回本生命經驗」 。
生活中,每個人多少都有些說不出口的傷,沒有適時關懷自己的深層內在情緒,很容易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,在他人身上也製造一樣的傷口,自己卻不自知。關係裡的情緒張力,因此而感到壓迫與無力感。若能在藝術呈現的當下中,找到走入自省的那條單行道,藉由樂音的鋪陳,踩踏著琴鍵與音符的階梯,探訪內在森林小屋裡久違的自己,並在自我對話的鏡子裡,好好修復過往的傷,那將是藝術療癒帶給人最美好的一段內在旅程的賞聆饗宴。
2025年,「一凡廳」創立「樂獨書店」。即將登場!
【樂獨書店】是「一凡廳」裡的「心琴圖書館」,引領民眾用音樂,聆賞閱讀一段「單獨而不孤獨」-走讀「心靈社區」的內在遊歷,書寫自己的心旅程。
創作六大理想書店指標與趨勢:
1 擁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優勢: 藥局-音樂廳-書店
在多元族群的台東,跨齡、跨障別、跨域學習與偏鄉參與,都能在這間有書店、音樂廳的藥局裡友善分享。
2 接應高齡社會議題的時勢: 照顧者-被照顧者-自顧者
超高齡社會來臨,醫療照護的需求增加,高齡長者的健康促進與慢性病的控管將被重視,照顧者身心照護議題的書籍講座推廣,將成為書店產業延伸發展的新藍海市場。
3 順應推廣預防醫療的趨勢: 疾病-寂病-急病
藉由醫藥照護職人的引導閱讀,提早學習自我照護,讓健康聯合產業動起來。用閱讀,響應樂活台東的「慢經濟」。
4 創造多元共享空間的合勢: 長照據點-社區第二客廳-咖啡廳
結合音樂會來導讀書與繪本,邀請樂齡長輩當一日店長的方式,創作超高齡社會的聆賞閱讀處方箋。
5 落實跨界共融平權的態勢: 樂齡長輩-身障人士-偏鄉學子
邀請作家當談書人,鋼琴家當彈書人,幫助閱讀障礙的長者、身障者,提供美好的聽覺饗宴。
6 結合打造在地特色的銷勢: 品茶藝術、米食文化、身心靈療癒
以媒合在地產業的方式,提供平台讓商品活化出與身體、心靈層面的獨特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