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畫合鳴

2024-05-04

連假前,「無界學院」的創辦人-藝術家陳建大明與夫人前來拜訪一凡廳,我們無所不聊,從「生活」到「藝術」,從「創生」到「創譯」,並共同討論關於跨領域「展」與「演」的「轉譯」與「創譯」。彼此間很快就達成共識,並立即進行協作與策劃。

大明老師說:「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家都面臨轉譯當時文化特質的課題,也面臨轉譯技術的局限。

今年五月世界頂尖美術館「英國國家藝廊」200年來首次來臺,並與臺灣奇美博物館合作展出「從拉斐爾到梵谷: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」,精選自文藝復興至印象派後期的50位藝術家,總計52件作品,除了帶來前所未有的重量級鉅獻外,也將帶領觀眾感受西洋藝術史的400年精華。

...


「中脈」,也就是身體的中線,從頭頂的百會穴,經會陰到腳底的湧泉穴。「耳朵的中間,眼睛的後面」。三十年前在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(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)跟隨 Prof. Cynthia Hoffmann 學習聲樂,學到的那一條身體裡的線,讓我像信仰般堅定不移,不斷的探索。這不只是歌唱身體的紀律,而且是人類宗教、文化、藝術的泉源。是人類由爬行的哺乳類動物,能站起來直立,讓自己不斷往上提昇的能量。也是人類的性愛,往至善至美發展時,能如此充滿宗教性的原因,也是我在「好合篇」中最想表達的。漢文八音就是在那一條線,跌宕起伏,傳音入密。誦之如歌、吟之似曲、平仄陰陽、合轍押韻。


旅人之歌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
歌樂是馬勒整個音樂生涯的軸線。在不同的歌劇院擔任指揮,是馬勒的正職工作;馬勒創作的管絃作品,也與歌樂有著緊密的關係。在馬勒筆下,人聲可以與管弦樂團搭配,絢麗多彩;也可以回到藝術歌曲人聲與鋼琴的組合,細膩幽微。
臺灣漢文,即臺灣文言文,是臺灣從明鄭時期至戰後初期所通用的一種書面語文書,而用於閱讀漢文的語言則主要為台語及客家語,讀音為文讀音。在漢文教育方面,多以《千字文》、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和《千金譜》等作為蒙學教材,待基礎穩固後再進一步學習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和《詩經》等四書五經。而作品類別則涵括詩歌、散文、賦、小說、詞和詩話等。

在安靜北町日式建築的午後時光,閱讀一本喜歡的書,與自己對話,也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筆記。在這時刻看書,不經意看進眼裏的字句,常常是當下的自己,最需要的一段話。
你會想帶實用型的書,或是故事型的書呢?是身體保健的書,或是心靈提升的書呢?或是,單純想來聽聽身為作家與資深譯者的齊萱,平常喜歡閱讀甚麼類型的書呢?又會帶哪一本書來跟大家分享呢?邀請您,一起來北町輕鬆互動交談分享閱讀的樂趣。


愛情,是人類永恆的習題:
思慕、追求、無奈、分離的苦,
結為連理的喜悅、
燕爾好合的歡快……
取材自詩經、樂府、唐詩宋詞、各國民謠、藝術歌曲,
古今中外,交織吟詠,
發自靈魂深處的聲音,歌詠亙古的主題。


內在對話的觀聽經驗,一直是當代藝術表現的核心,持續不斷呼吸與滋養,像個不老靈魂在心靈深處的吟唱。「一凡廳」的核心概念,便是傳達母親的子宮,是我們生命裡第一座音樂廳的概念。不分族群,我們共同的『母語』,應該是那「生命初始的寧靜」。在傾聽中,傳遞愛的訊息,說出心裡話,讓我們重新獲得內在自由。